
指导交流会现场

教师踊跃 参会

向专家请教交流
为帮助我校教师申报高级别社科类课题,提高教师选题的命中率和论述的合理性等问题,6月30日,学校特邀四川大学石硕教授、冉光荣教授、西南民大赵心愚教授、田茂旺副教授以及原学校副校长陈兴龙教授等五人来校交流指导。科技处刘汉文副处长主持座谈会,学校60余位教师参加了座谈。
刘汉文副处长介绍了邀请到会的专家,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专家莅临指导工作。交流会开始后首先由原西南民大校长,博士生导师赵心愚教授就自身作为社科联通讯评委的角度讲授了如何申报高级别的课题,以及如何规避申报中一些常见错误,同时就选题、拟题、论述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同时就核心期刊发文审核及投稿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看法。
随后冉光荣教授从自身研究的领域提出学校教师应该立足区位优势,不断挖掘岷江上游地区历史和自然环境的课题,通过50余年搞科学研究的经验,对年轻老师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学校教师能够耐得住寂寞,拿得起放得下,对身边的资源优加利用。
石硕老师从学校立足阿坝出发,建议年轻教师多读书,多读经典,尤其是文学、哲学、历史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经典书籍,强调个人的发展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你对工作的兴趣,鼓励年轻教师在有限的精力来多读书。同时也从自身社科项目评委的角度谈了谈社科类课题的评审过程和重点把握的知识,强调教师应该仔细认真,有逻辑的填写论述,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水平。
陈兴龙教授对学校年轻教师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年轻教师要大胆的走出去,敢于尝试,不管是厅级课题还是省级课题,一定要去尝试着申报,同时结合自己所做的羌学研究和羌学研究中心立项的做了经验介绍。
在指导与交流中,冉光荣教授、石硕教授、赵心愚教授等对广大年轻教师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对高级别的社科类项目总结起来几点,一、申报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如选题、论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二、强调选题要有问题意识,要直白浅显,切忌空洞;三、论证要具体务实、逻辑严密、扎实饱满、学术性强。
专家发言之后是提问时间,学校教师争先和老前辈请教学习和课题中的疑问,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交流活动在教师中取得了很好的回应,纷纷建议学校应该多多请些教授学者来校讲学,或者专门举办一个论坛,每月一次来给年轻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接受指导的机遇。此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人物链接:
石硕(特聘教授),男,1957年10月生。主要研究领域:藏族史、藏彝走廊、康藏历史与社会、西南民族史、汉藏关系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民族组评审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评审专家,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民族研究》编委,《中国藏学》编委,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西藏大学兼职教授、西藏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等研究项目10余项;曾获教育部首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全国藏学研究珠峰奖2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专著《青藏高原碉楼研究》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型藏区地方史《康藏史》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出版《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1994)、《吐蕃政教关系史》(2000)、《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2001)、《青藏高原的历史与文明》(2007)、《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2009)、《青藏高原东缘的古代文明》(2011)、《青藏高原碉楼研究》(2012)等7部学术著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篇,《民族研究》发表论文11篇。学术成果在汉藏关系史、藏彝走廊研究、康藏史、青藏高原碉楼研究等领域居于学科前沿。
冉光荣 男,汉族,1938年12月出生于重庆。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及"藏区现状与社会发展"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四川大学西部开发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省民族学会、藏学会、大禹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历史学会、彝学会、羌学会 、客家研究中心顾问,四川省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府参事。
1959年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2年四川大学历史系先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系工作。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84~1993年任历史系副系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4~1998年任历史所研究所长,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至今任省政府参事,1998年至今任四川省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2000年任四川大学西部开发研究院学术委员。
冉光荣教授从五十年代开始参加民族调查,先后出版了《中国藏传佛教史》、《羌族史》(合著)《自贡盐业史》(合著)、《巴县档案资料选编》(合著)、《藏传佛教寺院资料汇编》、《康区档案史料汇编》、《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等著作。近几年主要从事藏区现状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国家教委课题"康区开发与现代化"。
赵心愚,1953年生,重庆人,历史学博士,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一,西南民族史,重点是纳西族史及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南诏史及南诏与吐蕃关系史;二,清代西藏方志史及川滇藏区清代、民国地方志研究;三,西南民族文化及康区清代、民国文献研究。先后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地方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已出版《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等十余部著作,整理出版《西南少数民族历史资料集》等多部民族研究资料集。长期讲授《中国民族史》、《西南民族史》等课程。近二十多年来,主持、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社科项目二十余项,有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陈兴龙,男,羌族,生于1953年5月,四川省茂县人。教授,长期从事羌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研究工作,2010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988年至1991年参加国家民委重点项目——“《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创制”;1993年主持完成阿坝师专羌语专业《教学大纲》和《羌语语法》大专教材的编写;2001年至2003年主持完成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羌族体育转型研究》;2003年至2008年,主持完成国家民委“十五”“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羌族释比经典》;2004年至2006年,组织专家团队完成《藏族祥巴(版画)》的研究和创作(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带领团队将羌族“瓦尔俄足”节俗文化成功搬上舞台,推出大型羌族情景诗画乐舞“云朵·萨朗姐”。
目前,主持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抢救、整理与研究”之子项目“羌族释比图经解读”;国家民委“12·5”重点搜集、整理与出版项目——《羌族萨朗》。
现任阿坝师范学院四川省羌学学会会长、四川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理事。
田茂旺博士,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藏边茶贸易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