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睿智 拓展境界——建校35周年暨校友会成立大会举办系列学术报告会

作者: 时间:2013-10-03 点击数:

   

 

   为庆祝我校建校35周年暨校友会成立大会的召开,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提高师生的学术素养,学校特邀请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校内外知名专家、杰出校友,在9月30日和10月1日共举办了七场专题学术报告会。此次系列报告会为全校师生奉献了一次丰盛的学术大餐。

    系列学术报告会之一:

如何充分发挥在校大学生党员的作用

报告人:余松 教授

    余松教授是我校思政部主任,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又有十分丰富的党政工作经验。在报告会中,余教授指出,当前在校大学生党员的作用发挥不够,不明显。究其缘由,在个体层面,入党动机不纯、功利化取向;在组织层面,在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培养上力度不够,流于形式,有时还存在突击入党情况;基于高职高专的特点,存在着发展党员普遍偏晚,在校大学生入党之时一般已到大三临毕业。针对上述原因,余教授指出,一是要切实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和考察工作,尤其是对入党动机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工作要加强。二是严把质量关,建立健全发展党员的制度和细则,实行共青团、班委会、辅导员、班主任等入党推荐等民主措施。三是高校党组织严格按照党章,结合大学生实际,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生成绩纳入考察范围,等等。

   系列学术报告会之二:

阿来的文学地理与文化

报告人:李康云 教授

    李康云教授任教于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是著名文化学者、诗人,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师。曾在阿坝师专任教近十五载。李教授从文学地理的常识,阿来其人,阿来的文学地理与历史地理,阿来文学地理的开发与影响几个方面讲述对阿来的文学写作历程的理解。李教授指出,文学地理是当前中国文学研究的“处女”地。他强调“问道于文学”,通过举例“江南文学”、“巴蜀文学”阐述文学的地域色彩。谈到民族文化,李教授指出,一个民族要有文化,有眼光,有宽阔的心胸,才会有发展。阿来是民族的阿来,是中国的阿来,是世界的阿来。李教授广博的知识,理性的思索,富于激情的表达,深深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知识,探索身边的文学的兴趣。
    系列学术报告会之三:

从三星堆人伸出的青铜眼柱到禹羌歌舞空间意境

——非物质文化之眼:我们如何看待人类与自己

报告人:赵曦 教授

    赵曦教授是我校原中文系教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四川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84年来,赵曦教授长期深入到羌族高山寨落做田野调查研究。在报告中,赵曦教授以三星堆文化中纵目人的眼睛为切入点,认为三星堆文化的出土改变了人类文明的版图,三星堆人向外伸出的眼柱,是早期人类扩大自己的眼睛,努力睁眼看人类自身的眼睛。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从未出现过的,这是除石器、铁器、青铜器等物质文化遗产之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教授通过通俗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羌人会农耕、能放牧、是工匠、懂医药、善饮食、会舞蹈、懂教育,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人生世界。赵教授强调,人类要像三星堆人一样,用拉长的眼柱审视人类自身,当代大学生不要抱单一的学科理念离开大学,大学生就应该像羌族人一样多才多艺,全面的发展自己,以自身的能力立足于社会。 
    系列学术报告会之四:

人生成才

——做人与做事

报告人:余伯元 老师

    余伯元老师任教于乐山师范学院,现任该校纪监委办正处级调研员,曾任纪委副书记。余老师是我校79级校友。在报告中,他满怀深情地感谢了母校、老师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诲。余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工作经历,建议弟学妹们要明确学习目标、制定人生规划,拥有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掌握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为三年后的毕业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寄语学弟、学妹们:不要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期望,认真学习,把握现在,迎接明天,以优秀的校友为榜样,真正做到“今天我以阿师为傲,明天阿师以我为豪”。 
    系列学术报告会之五:

一个无悔的承诺

报告人: 谭可  特级教师

    谭可老师是特级教师,四川省劳模,阿坝州人大十一届常委会委员,现任阿坝州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我校82级学生。 在报告中,他强调要从“修身齐家,不断提升素质完善自我;诚意正心,奋发进取砥砺品行;格物致知,不竭求索刻苦学习;治国平天下,创新创造担当重任”等四方面完善自己。他还介绍了阿坝州教育条例的有关规定,以此表明阿坝州师范生就业市场的广阔前景,希望大家努力争取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随后他强调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立德树人,自强不息,懂得感恩,诚实守信,脚踏实地,专心致志,打好基础,勤于思考,善于探究。 

系列学术报告会之六:

学习与人生

报告人: 周俊勋 教授

    周俊勋教授任教于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系学院,是博士生导师、校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88年毕业于我校。在报告中,他总结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经历,与大家分享了四点重要体会:第一,树立目标,确定方向。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自己决定。每个人的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要及时根据自己的条件调整方向。第二,积累知识,触类旁通。任何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汗水,作为大学生就是要不断的阅读,不断的积累知识。第三,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第四,人生是学习知识的旅程,学习是人生经验的分享,等等。

系列学术报告会之七:

怎样进行课题的申报与研究

       ——兼谈治学方法与路径

报告人:石硕 教授

    石硕教授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民族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评审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在报告中,石教授强调,申报书的填写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题目的选择要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自身科研思路的清晰度和深刻性。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新的问题,注重创新性,做到新内容、新角度、新方法。要对题目进行提炼,使评审人清楚明白的知道研究者要研究的是什么,对于学术领域的价值是什么,对现实社会的意义是什么。二是前期成果的展示。课题前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不仅对课题能否立项至关重要,对立项后的研究进展也至关重要。因此对著作材料的分析与整理、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提炼、解决问题策略的提出和完善,是总结前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必不可少的因素。三是课题的论证。要注意内容详实,逻辑清晰。说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这个课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强调项目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充分结合本学科的基础特点,突出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做到开发与应用相结合,基础为开发服务。四是科研团队成员的选择对科研工作是否能顺利完成、科研水平高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科研与学科建设处 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 邮编:6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