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艺学、美学博导阎嘉教授来我校作学术讲座

作者: 时间:2013-11-21 点击数:

 

    11月20日下午,由科技处主办、中文系协办的“时空压缩与审美体验”讲座在我校音舞大厅举行。本次讲座由来自四川大学文艺学、美学博导阎嘉教授主讲。来自中文系、预科部等300多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由中文系副主任谭文旗副教授主持。

    阎嘉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旗手’ 戴维•哈维(David Harvey)”、“‘时空压缩’的内涵、特征及表现”、“后现代‘时空压缩’在审美表现上的特征”等四个方面向大家详细讲述了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创造性破坏”。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它们分别对应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在其对应的三个方面中,阎嘉教授着重讲解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主要内涵,它是一种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批判传统,重视对物质关系、资本力量、阶级政治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并把空间关系看成特定地理形式的社会关系,把空间生产看成特定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把艺术生产和文化生产看成社会象征秩序的再生产,艺术与文化表征着通过空间生产折射出来的社会关系的生产。

    “时空压缩”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的代表人物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阎嘉教授通过“19世纪中期巴黎城市改造前后对比”、“城市改造给人们带来的审美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直观感受”这三方面给大家阐释了“时空压缩”的内涵、特征、及表现。“时空压缩”即是一种在科技飞速发展下伴随着物质生产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破坏”,“时空压缩”的背后是“工具的改变”,是一种“时间的空间化”。

    随着时代变革与发展,人类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识也不断发生改变。阎嘉教授利用现代“多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形象工业”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后现代“时空压缩”在审美表现上“打破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审美取代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突出强调‘符号价值’ ”;“突出强调短暂性和即时性”;“ 大量使用碎片化的拼贴手法”的显著特征。

    艺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但是现在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阎嘉教授认为,欣赏艺术要关心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内心的创作感受。

    讲座结束之际,阎嘉教授对老师、同学们提出的疑问进行了交流和解答。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点击在新窗口中打开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打开图片

科研与学科建设处 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 邮编:6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