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应邀来我校讲学

作者: 时间:2014-09-19 点击数:

中国有56个民族,但中国有多少种语言?9月17日,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孙宏开先生应邀在学术报告厅作了《关于语言身份的识别问题》的学术报告,回答了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问题。副校长凌道明教授,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甲任教授、副厅级调研员陈兴龙教授参加了活动,讲座由副校长凌道明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由科技处主办、民研所承办,来自全校各系部的25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孙先生从我国语言的多样性、语言识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语言识别的标准问题、濒危语言的记录和保护、语言保护的机制和措施、语言识别和保护的最终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孙先生认为,语言和民族既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不完全划等号。中国有56个民族,但是现在已经识别出来的语言有134种,而同一民族使用多种语言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的民族其内部不同支系虽历史来源不同,但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区或相邻地区,民族意识和民族特点接近,本民族愿意定为同一民族,但他们使用着差别很大的语言。有的是由于征战、迁徙等历史原因,一个民族(或其中一部分)放弃了原来的民族语言,完全使用另一种新的语言。也有某一民族,由于山水阻隔等原因,彼此完全断绝来往,他们使用的语言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另外,还有的人使用的是“混合语”,这些语言在谱系分类上十分困难,他们往往是不同语系、不同语族或不同语支的语言长期接触形成的。

孙先生强调,"语言识别工作,有利于正确解决文化教育中使用什么文字问题,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和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有利于国家制订符合实际的民族语文政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可以避免走弯路,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巨大浪费。"

谈到濒危语言的保护,他说:"语言作为一种认知系统,一种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包含着该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系。因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还保留了历史上许多文化遗迹,残存着历史上一些未揭开的谜团,新识别的语言大都使用人口很少,多数已经处在濒危状态,抓紧时间记录和保存这些语言的资料,对于发掘祖国的民族文化宝库,弘扬和繁荣各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很有帮助的。"

"语言作为民族或族群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或族群的重要特征。因此,语言资源是发展语言学的宝贵财富,有些语言资料,是揭开历史上许多谜团的钥匙。因此对即将消亡的语言资料,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存,是发展中国语言学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也是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项打基础的工作。"

报告中,孙先生对调查地区的语言现象和当地文化特点如数家珍,其精彩的报告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副校长凌道明教授以四川方言为例做了精辟的总结。他认为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纽带,而作为扎根于藏羌民族文化土地的高校,更应重视民族语言的交流与发展。

 

(附)孙宏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民委民族语言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调查与研究。自1992年起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待遇,1998年被美国语言学会选举为该学会终身名誉会员。

 

科研与学科建设处 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 邮编:6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