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8点,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罗怀良教授主讲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践》的学术讲座在树人楼C303举行。人文社科系师生到处聆听了讲座。
罗教授首先从发达国家的枯竭城市延伸到我国建国后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和衰退,讲述了以资源发展城市,致资源枯竭,从而引起专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直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观念的提出。罗教授在讲座中指出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因其具有强烈的资源指向性,而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特别是随着资源开发进入后(晚)期阶段,这类城市往往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自然资源的范畴与外延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也是变化的。罗教授进一步谈到,从本质上讲,任何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的城市都会遇到资源枯竭问题。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都要经历的突出问题,也是全世界都感兴趣的一个主题。罗教授指出中国资源型城市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生长于唐宋时期,明显形成于明清时期。建国后资源型城市大多兴起于早期的计划经济时期,这既是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加速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国家把消费城市改造成生产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的必然产物。
随后罗教授在研究中提出资源型城市发展到后期,往往出现“矿竭城衰”:企业关闭破产、就业矛盾突出、居民生活困难、经济增长缓慢、地方财政乏力以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直接影响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20世纪80年代由于资源逐渐枯竭、开采成本上升、资源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加之原有的根深蒂固的矛盾与限制,国内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开始出现衰退。到21世纪早期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严重衰退。
在报告中,罗教授以攀枝花、六盘水、东川、阜新、玉门等地为范例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点明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需要政府、区域、城市、企业多角度推进并进行广泛的转型模式尝试。
罗教授最后在结语中指出由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艰巨过程,其转型升级必须要扎根于城市所在区域更深层次的社会图景之中,才有可能实现其成功转型和持续发展。换言之,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在区域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乃至行政区划体系或城镇体系都对转型方式和转型推进有相当大的影响。必须依靠政府、区域、城市、企业等多个角度协同推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需要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广泛的转型模式创新探索,并加强区域视角的、系统的规范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