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校庆,我校邀请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俊勋举行关于“唐诗中的民俗语言”的学术讲座

作者: 时间:2018-10-20 点击数:

   时光荏苒,转眼间阿师已走过四十个年头,我校特举行优质校友学术报告会庆阿师四十华诞。10月20日下午2:30,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俊勋重返母校,于我校一楼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作关于“唐诗中的民俗语言”的学术报告。科技处副处长刘汉文同志、文学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凌小凤同志、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谭文旗教授等老师出席此次讲座,全校众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本次学术报告会由刘汉文主持。

    讲座之初,刘汉文向周俊勋教授表示了热烈欢迎,在座师生热烈鼓掌。随后,刘汉文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周俊勋,他为我校的优秀校友,也是文学与传媒学院的优秀代表。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表示对周俊勋教授的敬佩与骄傲。随即,周俊勋教授上台真情表达着内心的喜悦之情,希望本场讲座能够对在座师生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报告会伊始,周俊勋引用丹纳的观点从唐诗和民俗这两者的关系得出唐诗不仅表述着唐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艺术,而且反应与深化着唐代特有的“时代精神”的结论。并从离别方式、农业生产与民俗诗歌的语言句式三方面深入剖析唐诗中的民俗语言。

    他先是为在座学生讲解了离别方式的民俗关照,他通过讲述唐代的别离诗形式、主题、意象、送别的不同场景、“亲子”之别等方面来引导大家去思考别离的含义。周俊勋列举了诸如孟浩然的《送卢少府使入秦》、皇甫松的《江上送别》、韩愈的《祖席前字》(送王涯徒袁州刺史作)、《游子吟》等诗作解答人间最美的别离——“亲子”之别,在场学生被他代入其中,感慨颇多。然后周俊勋教授说到第二方面即农业生产的民俗关照,他与学生讨论起了“锄禾日当午”中的“禾”为何物,又谈“禾”与“粟”的区别,引出“嘉谷”与“稂莠”本是一物,解释 “稂莠不齐”这个成语的来源,很好的带动了在场的气氛,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而后周俊勋从“省略的问答式”说起民俗诗歌的句式,同样通过引用如《清明》《新安吏》《访隐者不遇》等名诗中的诗句句式来剖析诗歌中的民俗句式。最后,本场讲座报告会在现场阵阵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本次报告会上的到场学生均是获益匪浅,感慨良多,被激发了浓厚的文学兴趣,希望我校学子为校争光。诚挚祝愿母校阿师及校友周俊勋智慧永驻!

【图】文学与传媒学院优质校友——周俊勋

【图】学术报告会现场

【图】报告会现场

【图】学术报告会现场

【图】学术报告会现场

 

 

 附:周俊勋简介

    周俊勋,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1988年毕业于阿坝师专中文系,1999年获得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2007年北京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10年1—7月,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访问教授。四川省第九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西南交通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四川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四川省民族研究会理事。西南交通大学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

    现在长期从事汉语历史语言学、语言接触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社科等科研项目15项,在《中国语文》《语言科学》《文史知识》《贵州民族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科研与学科建设处 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 邮编:623002